人物专访:王长利和中华炎黄坛

人物专访:王长利和中华炎黄坛

弘扬民族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我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拓展与弘扬,完全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应尽责任。 ——王长利
 

二十年的期待

蜿蜒黄河之水,缠绕着邙山,金涛漫天,波澜壮阔。

中原邙山之出名,在于此乃是当年炎黄二帝结盟之地,而华夏仰韶时代古城遗址也正在此。

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和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邙山上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古城池,也是轩辕黄帝建城营国的所在。而该古城以北3公里,据专家论证,这里正是炎帝和黄帝的大部落会师结盟之处。

如今,黄河风景名胜区内,正在建设的“天下第一坛”——中华炎黄坛,庄重静穆。炎黄二帝来自远古的神采,似阳光一样撒播下来,那份庄重,那份神圣,令人目夺神摇。
 

知情人都知道,眼前所看到的106米高的炎黄巨塑,从立项到建设步入正轨,中间经历了20年的期待。

由于资金不足,炎黄巨塑建建停停,有钱就干,没钱就停。

直至2005年,当一个名字叫王长利的潮汕人与中华炎黄坛联系到一起之后,举步维艰的炎黄巨塑建设终于有了着落。
这一年的5月22日,王长利旗下的香港豪德国际集团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正式签约,投资1.2亿元兴建中华炎黄坛。 
  
 

 

王老七起家

王长利这个名字很普通,并不好记,不过他有个外号你一定过目不忘:王老七。在王长利的名片上,王老七与王长利是“并驾齐驱”的。这“王老七”有什么来头呢?

王长利祖籍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贡山村,父亲是泰国归侨。

1943年,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加上潮汕地区遭遇灾荒,举家逃难至江西,后定居赣州。父亲做酱油生意,买卖做得很大,在当地人称“酱油王”。王家人丁兴旺,王长利上有6个哥哥、3个弟弟,老幺是妹妹,共11人,王长利排行第七,因此人称“王老七”。 


 
王长利1956年生于赣州,在当地上学,至1975年19岁,赶上上山下乡,王长利被安排回老家揭西,进揭西县第二建筑公司工作。

1980年与老乡郑应宜女士结婚,育有二女,现均在香港读书。1983年王长利下海办塑料厂和钢铁厂,并涉足建筑业、房地产开发。1993年移居香港,创办香港豪德集团(家族企业)。1996年与夫人郑应宜共同创办香港豪德国际集团(夫妻企业)。

王长利1986年开始和兄弟一道在汕头、深圳、广州和海南、江西等地投资创业,投资领域涉及公路建设、桥梁建设、市场建设与治理、房地产开发等,其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江西的一连串投资动作连创该省份外资建设公路、外资收购国有企业、外资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外资建设城市商贸广场四个第一。

截至目前,豪德国际集团在国内投资总额累计超过70亿元,其中十个大型的物流贸易广场总投资约57.5亿元,建筑总面积518万平方米,商铺套数3.7357万套,市场就业人数15万人。

2005年2月,为贯彻执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举措,王长利在河南郑州筹划运作投资20多亿元,建设中华寻根园,这其中就包括正在兴建中的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华炎黄坛”。

炎黄坛的来历

1986年,郑州黄河游览区党委书记王仁民在出国考察中,深深感到海外华人向往祖国、热爱家乡的民族感情十分强烈,并以炎黄子孙为荣,因而倡议在黄河之滨筹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这一倡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

1987年,在黄河游览区举行了兴建炎黄二帝巨塑新闻发布会,并成立了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

1988年12月,萧克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筹建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推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为会长,萧克为执行会长,聘请朱学范、楚图南、李政道、潘毓刚为名誉会长。

1990年6月,“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升格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1991年3月,在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于友先主持下,进行了炎黄二帝巨塑设计定稿论证,并经全国城雕领导小组刘开渠、钱绍武等认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萧克给当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致函,重申炎黄二帝巨塑的设计、建筑、选址、立项等一切问题均由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决定。

在此情况下,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指挥部成立。1991年5月9日,郑州市计委下发郑计字[1991]第12号文《关于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工程计划书的批复》,正式批准立项。

1991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塑像奠基仪式在黄河游览区向阳山前隆重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国内外来宾达数千人。萧克、李德生、荣高棠等出席了奠基仪式。萧克为此题词:“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李德生题词:“炎黄巨塑顶天立地,中华儿女五洲连心。”

自1997年至2004年间,因筹集民间资金困难,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工程处于停顿状态。

无奈之下,炎黄文化研究会做出决定,将炎黄巨塑的兴建任务移交给了黄河风景名胜区,进行全新的市场运作。

2004年3月13日上午,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手续移交签字仪式在黄河风景名胜区举行。

那天,王仁民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满怀激情地讲道:“炎黄二帝巨塑工程从发起倡议、论证、集资,至今已过6000多个日日夜夜。今天,我们就是要落实‘铁树开花’的问题,我们炎黄文化研究会将和景区方面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让这个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早日完工,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结缘炎黄坛

炎黄巨塑,在2004年移交后就被列入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炎帝、黄帝塑像及15万平方米的炎黄广场和纪念坛。其中炎黄坛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坛两侧、广场绿化带中设计有两座纪念馆,即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华姓氏博物馆。

按照当初的计划,炎帝、黄帝塑像建筑资金大概需要6000万元;15万平方米的炎黄广场,则不少于5000万元。

钱从何来?

其实王长利与河南很有缘分,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在信阳、驻马、开封等地区投资,在河南人的支持下,他的投资很成功。王长利想进一步回报河南人,并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

2005年2月,河南省“两会”召开,王长利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王长利觉得炎黄巨塑项目非常有意义。他认为,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河南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厚重,当时就表示投资。同时,王长利还了解到,这个项目已经做了近20年,由于资金问题,又缺乏市场方面的运作,一直没有结果,他很惋惜。

同年5月22日,豪德国际集团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正式签约,王长利开始“进军”中华炎黄坛。"

王长利戏称,从此时此刻开始,商人王长利已经变成文化人王长利。

商人逐利而往,假如不是因为炎黄文化,一贯作具有赢利性质的房地产开发和其他商业项目投资的王长利根本不会染指产业建设周期长,收益率低的“寻根文化”产业。

那究竟是什么让王长利带着巨资一头撞进中华炎黄坛的呢?

王长利告诉记者:“‘得中原者得天下’嘛!我当初也没想太多,我就相信这句古话,这样就进来了。只是在运作和建设的过程中,我被中原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古老厚重的文化底蕴折服了,震撼了,这坚定了我投资“中华寻根园”的决心和信心。而中华炎黄坛,我认为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优秀工程,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造福后人、惠及子孙的一项传世贡献,也是5000年历史文化的时代体现。”

王长利说,豪德国际集团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战略合作就是为了利用国家的资源优势,把中华炎黄坛做成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且要在炎黄精神传播和文化普及与推广上下功夫,把中华文明和华夏文化推到全球华人心中,使之成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的精神支柱。 
  
  

造福后人、惠及子孙的传世贡献

2006年1月17日,距离中华传统佳节——春节只有10天的时间,现已被列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重点项目的中华炎黄坛项目,宣传推广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一天,中华炎黄坛建设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各民主党派代表、首都部分领导学者共120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甘肃省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新疆巴州人民政府、湖南怀化市政府、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委和陕西黄帝陵治理局等单位,根据中华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向“中华炎黄坛”捐赠了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援华飞虎队兵器、松树、五大连池水、巴州石火、黄帝陵的黄土,雕塑家乔迁博士还捐赠了青铜马艺术品,以共同祝贺改革开放时期中华儿女建起的第一座巨型文化标志。

会上,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对王长利投资兴建的中华炎黄坛工程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优秀工程,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造福后人、惠及子孙的一项传世贡献。专家们说,中华炎黄坛工程的启动,是光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标志,也是5000年历史文化的时代体现。中华炎黄坛的修建,将成为维系国内外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也将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和平纽带。

王长利在座谈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他说,自己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拓展与弘扬,完全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应尽责任。他表示,豪德国际集团一定尽责尽力,用对祖国的忠诚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灿烂美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眼下,中华炎黄坛主体建筑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并将于今年8月完工。10月30日即阴历九月初九上午九时九分,中华炎黄坛将迎来全球华人纪念炎黄二帝的盛大活动。

Back
更多最新集团资讯